杏梅并不像蘋果那般常見,但在一些地方種植的經濟效益卻是值得肯定的。光合作用也基本上決定著杏梅的產量,而決定杏梅光合作用強弱的卻是其葉綠素含量,所以葉綠素含量變化直接影響著杏梅的產量。
正如我們做過的針對不同時期杏梅葉綠素含量變化的測定與分析,葉綠素含量測定儀的測定結果就派上了用場:杏梅有果短枝、無果短枝葉片葉綠素a+b含量呈高低起伏波動變化趨勢基本一致,表現出3個高峰和2個低谷;營養枝在 6月末出現第1個峰值,并在7月末之前一直保持平臺期,8月中旬達到最高峰。
其原因可能是有果短枝和無果短枝在7月份葉片高度成熟,葉片結構最完善,因此相繼出現高峰;而營養枝葉片周年生長占優勢,消耗大,養分競爭不過有果短枝和無果短枝,葉綠素形成受阻,故表現含量較低,出現高峰晚。
高峰過后,各類枝葉片葉綠素都呈緩慢下降趨勢,在10月末達到低值,可能是隨著葉齡的增大、葉面積停止擴大、果實接近采收,整個樹體合成生理活性物質的能力下降,導致葉綠素含量急劇減少。
葉綠素a+b出現高峰和低谷的時間正好與葉綠素a/b 相反。即葉綠素 a+b 出現高峰值和低谷值時,葉綠素a/b正好出現低谷值和高峰值。這與梨葉綠素變化相似。
上述均是通過葉綠素含量測定儀測定后分析所得,其實該儀器的應用并不單單是對杏梅葉綠素含量進行測定,在更多層面上是讓種植者通過分析葉綠素含量的變化,更加合理施加杏梅所需的氮素肥料。
要知道農業種植業發展至今,濫用氮肥對湖泊水及地下水的污染其實是很大的,通過該儀器測定葉綠素含量可以減少10%的氮肥使用。
葉綠素含量測定儀作為新時代農業發展的產物,滿足了農業精細化要求,更是間接的提高了杏梅等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。